屯堡乡愁
摄影 | 杜卓异
出品 | 青蜜 · 研行家
  • 天龙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明初为重地驻有军屯,最初入住的是“张、陈、沈、郑”四大姓氏的入黔始祖。
    天龙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明初为重地驻有军屯,最初入住的是“张、陈、沈、郑”四大姓氏的入黔始祖。
  • 天龙屯堡保留了大量的四合院、三合院,这些院落外看封闭而独立,实际有小门相通,具有户户相连的军事功能。
    天龙屯堡保留了大量的四合院、三合院,这些院落外看封闭而独立,实际有小门相通,具有户户相连的军事功能。
  • 由于处在军事险地,屯堡人选择坚固又阻燃的石头来建房。所以进入屯堡便犹如进入了一座石头城——“石头路面石头墙,石头瓦盖石头房,石头碾子石头磨,石头板凳石头缸”
    由于处在军事险地,屯堡人选择坚固又阻燃的石头来建房。所以进入屯堡便犹如进入了一座石头城——“石头路面石头墙,石头瓦盖石头房,石头碾子石头磨,石头板凳石头缸”
  • 一百年前,日本学者鸟居龙藏走过天龙的时候,看到屯堡女人们总是一副明初江南妇女的装束,仍然居住在洪武年间即已盛行的宽袍大袖中。他向世人描述了屯堡的世界,但直到十年前,屯堡文化才受到游客们的关注。
    一百年前,日本学者鸟居龙藏走过天龙的时候,看到屯堡女人们总是一副明初江南妇女的装束,仍然居住在洪武年间即已盛行的宽袍大袖中。他向世人描述了屯堡的世界,但直到十年前,屯堡文化才受到游客们的关注。
  • 1381年秋,朱元璋派兵三十万征战云南梁王,1382年初得胜。平滇之役后,为防止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为保障远征云南的驻军后继有援,保证驿路畅通和拱卫贵阳,朱元璋留下二十万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
    1381年秋,朱元璋派兵三十万征战云南梁王,1382年初得胜。平滇之役后,为防止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为保障远征云南的驻军后继有援,保证驿路畅通和拱卫贵阳,朱元璋留下二十万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
  • 此时随军入黔的张、陈、沈、郑四名军官奉命在今安顺市的普定县和平坝区之间,选择一片既有联防功能又有开垦生产价值的军事要地来筑屯居住,他们最终获得了离平坝较近,位居顺元古驿道旁一片名叫饭笼驿的土地来屯田戍守。
    此时随军入黔的张、陈、沈、郑四名军官奉命在今安顺市的普定县和平坝区之间,选择一片既有联防功能又有开垦生产价值的军事要地来筑屯居住,他们最终获得了离平坝较近,位居顺元古驿道旁一片名叫饭笼驿的土地来屯田戍守。
  • 四公亭碑记
    四公亭碑记
  • 为了让这里的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不至于逃散、脱籍,朱元璋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政策性”移民,即从安徽、江苏、江西、河南、湖北、四川及广大中原地区,集体移民迁徙到贵州、云南等地。这项稳定军心、促进西南经济发展的移民政策,被历史学家称为“调北填南”。
    为了让这里的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不至于逃散、脱籍,朱元璋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政策性”移民,即从安徽、江苏、江西、河南、湖北、四川及广大中原地区,集体移民迁徙到贵州、云南等地。这项稳定军心、促进西南经济发展的移民政策,被历史学家称为“调北填南”。
  • 后来,饭笼驿当地乡儒提议,取天台山的“天”字,龙眼山的“龙”字,将村寨名称改为了天龙镇。
    后来,饭笼驿当地乡儒提议,取天台山的“天”字,龙眼山的“龙”字,将村寨名称改为了天龙镇。
  • 花灯,与地戏一样同为屯堡人喜欢的民间戏剧。它质朴,抒情的艺术个性却与粗犷,豪放的地戏大不相同,但花灯与地戏是同出一辙,同是随明代“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的历史演变从江南移居安顺屯堡村落的。
    花灯,与地戏一样同为屯堡人喜欢的民间戏剧。它质朴,抒情的艺术个性却与粗犷,豪放的地戏大不相同,但花灯与地戏是同出一辙,同是随明代“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的历史演变从江南移居安顺屯堡村落的。
  • 时至今日,天龙镇和其它屯堡村落,历经了600年的沧桑,依然恪守着其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行成了贵州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时至今日,天龙镇和其它屯堡村落,历经了600年的沧桑,依然恪守着其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行成了贵州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我要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