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建华今年40出头,是奉贤本地人,江西会则是四川人嫁到了上海。在如今沪郊青年农业人才稀缺的形势下,这样的年龄在农村可是主力军。初中毕业后,康建华曾在工厂里上过一段时间班。2006年,康建华自立门户开始搞农业。一开始,他在自己的农田里种的都是蔬菜,虽然收入稳定,但利润微薄。
-
这几日已是火龙果销售的淡季,每天早晨,康建华都会开车前往市区的农贸市场卖菜。(拍摄时间为2015年12月)
-
这是从他妻子的家乡——四川引种过来的紫色山药,在本地市场并不多见,可卖15元/斤。
-
当天上午,康建华与一名邻村人在种植基地聊天。这天康建华感到膝盖不适,所以并没有前往市区卖菜。
-
江西会正在大棚内帮其采摘火龙果。卖给蔬菜贩子的批发价仅10元每斤。冬季的火龙果并不好卖,不少周边的菜农会找江西会批发一些火龙果拿到市场上去卖。
-
冬季昼夜温差大,加之近几个月来上海雨水较多,不少火龙果尚未摘下就已经开裂。“今年由于气候原因,我们的火龙果产量和品质都比去年差!”江西会说。
-
最初夫妻俩对于在上海地区能否成功种植还是心存疑虑的,就怕熬不过冬天。后来通过上网查资料,发现北京有一个农场成功种植了火龙果,这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
-
然而种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一场台风——“海葵”令他损失惨重。台风把他刚建立起来的大棚全部吹散,一个不剩。为了重建这些大棚,他不得已又耗去了七八万元。(图为2014年9月,夫妻俩正在加固大棚抵御风雨)
-
江西会将一箱火龙果搬上菜农的面包车。
-
忙了一上午,江西会回到家中准备午饭。
-
妻子今天做的是酸辣鱼,当然火龙果作为餐后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
康建华和江西会与家人正一块儿吃午饭,江西会的弟弟(中)刚来到上海没多久。他们的家离火龙果种植基地并不远。
-
家中的前堂屋里堆满了各类肥料以及用于包装火龙果的纸盒。
-
他们的家门口还晒着自己种植的雪菜,晒干后腌制成咸菜可卖8块钱一斤。
-
午饭过后,他们家的白色小猫正在田头晒太阳。
-
康建华的种植基地内还散养了一部分家禽。下午,一位本村人找到康建华买了一只老母鸡。
-
毛阿姨(左一)是康建华在市区卖菜时认识的老客户。每个月,家住普陀区的毛阿姨都会坐上2小时公交车来到康建华的种植基地采购新鲜的农副产品。
-
当天下午,毛阿姨又从普陀区赶来,买了两只老母鸡一箱火龙果,还有一部分蔬菜。采购完毕后,康建华亲自开车将其送往最近的公交车站。
-
“小康是好人,种的东西也好吃!”毛阿姨笑着说道。
-
两年前,江西会连智能手机是什么都不知道。而如今她已经学会使用微信来宣传自己的种植成果,每到火龙果上市阶段,她都会拍下果实的照片在朋友圈进行推销。
-
“火龙果营养价值虽高,但口感不如西瓜、葡萄甜,价钱也不便宜,因此,一些农村老人对这种‘新鲜’水果的接受度并不高。”江西会表示自己种的红心火龙果花青素含量较其他品种要高。这几年,夫妻俩主要的销售方式是依靠附近农户收购以及在自家门口摆摊售卖。
-